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书院概况 > 历代山长

关中书院历代山长(主讲)名录

1. 冯从吾(1557—1627),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被陕西布政使汪可受聘为关中书院第一任山长(院长)。

陕西长安人,字仲好,号少墟,祖居长安县蒲阳里(今斗门蒲阳村),后迁入西安西南冯家村。明后期曾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长芦盐政、左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先后在西安宝庆寺、关中书院讲学10余年,晚年与东林党人在北京创办首善书院。为一代关学名儒,关中书院400余年教育制度的奠基人,著有《冯少墟集》22卷。

2. 王宏撰(1622—1702),清康熙五年(1666),被西安知府叶承祧延请到关中书院讲学。

陕西华阴县人,字文修,亦字无异,号山史。他一生无意仕途,隐居于华山脚下茅屋中,研究程朱理学和张载的关学理论,与当时关中著名学者李颞、李因笃、李楷等人多有往来。曾应陕西巡抚贾汉复的聘请,参与纂修《陕西通志》,著有《砥斋集》12卷。

3. 李二曲(1627—1705),清康熙十二年(1673),被陕西总督鄂善聘为关中书院山长。

陕西周至人,名顒,号二曲。其父在河南围剿李自成起义军,不幸战死,家道中落,其母彭氏纺线织布维持生计。他借书自学,知识日益丰富,声名大振,在士林中名高望重,康熙亲书“志操高洁”四字及诗作相赠给李颙。制定关中书院学程、会约,著有《二曲集》。

4. 李因笃(1632—169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应陕西总督希福、西安知府董绍孔之聘,主讲关中书院。

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人,字天生,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出生于富商之家,其父为冯从吾得意门生,他发奋攻读六经及濂洛关闽诸大儒书籍,所著诗文高古精邃,与周至李二曲、眉县李柏同称关中“三李”,名播海内。曾授翰林院检讨,受命纂修明史,有诗文传世。

5. 史调(1697—1747),清乾隆二年(1737),应陕西巡抚崔纪之邀,主讲关中书院。

陕西华阴县人,字匀五,号复斋,晚号云台山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曾任过福建仙游知县。他在华山云台观讲学,后又主讲于临潼横渠书院,著有《复斋文集》4卷。

6. 孙景烈(1706—1773),三长关中书院:清乾隆八年(1743)秋,被陕西巡抚陈宏谋聘为关中书院山长;乾隆十二年(1747)冬,被陕西巡抚徐杞再次聘为关中书院山长;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陈宏谋再次巡抚陕西,再聘陈宏谋为关中书院山长,前后持续10年。

陕西武功县人,字孟扬,号酉峰。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授商州学政。后被陕西巡抚崔纪以贤良方正推荐,加授六品官衔。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他精研学问,冬不向火,夏不挥扇,严谨端方,著有《酉麓山房存稿》《滋树堂存稿》等。

7. 李重华(1682—1755),清乾隆十一年(1746),应陕西巡抚陈宏谋之聘,主讲关中书院,历时2年。

江苏吴江(今苏州)人,字实君,号玉洲。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曾主持四川乡试。后其子任陕西榆林知府,他随往,任榆林地方书院山长,著有《贞一斋集》。

8. 戴祖启(1752—1783),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被陕西巡抚毕沅聘为关中书院山长,先后主讲6年。

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字敬咸,别字东田。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举,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仍回关中书院,后官至国子监学正,著有《春秋测义》《尚书协异》等。

9. 曹仁虎(1731—17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陕西巡抚毕沅聘为关中书院山长。

上海嘉定人,字来殷,号习庵。乾隆二十二年(1757),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累迁至侍讲学士、散馆编修。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沅聘其编修《关中志》,著有《秦中杂稿》《蓉镜堂文稿》等。

10. 吴泰来(?—1788),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被陕西巡抚毕沅聘为关中书院山长。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赐内阁中书。在讲学关中书院之后,随毕沅到河南、湖北,出任大梁书院、江汉书院山长,著有《砚山堂集》《净名轩集》等。

11. 杨芳灿(1753—1815),清嘉庆十三年(1808),应陕西巡抚方葆严之聘,主讲关中书院3年。

江苏常州人,字才叔,号蓉裳。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曾任甘肃伏羌知县,因平定当地叛乱有功,升为灵州(今宁夏灵武)知府,后为户部员外郎,曾为衢州、杭州、锦江书院山长,参与重修《四川通志》,著有《真率斋集》等。

12. 孙念祖(?—?),清道光十四年(1834),主讲关中书院。

陕西泾阳人,字退庵。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署理广东英德县,后任长乐知县。他淡于仕途,告归乡里,主讲关中书院,参与编纂《重修泾阳县志》《重修榆林府志》。

13. 路德(1785—1815),道光十五年(1835),主讲关中书院,约4年。

陕西周至县终南镇人,字闰生,号鹭洲。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庶吉士,改户部湖广司主事。嘉庆十八年(1813年)考补军机章京,以目疾请归。三年后双目渐明,应邀先后主讲于周至对峰、乾县乾阳、西安关中、渭南象峰、三原弘道等书院,前后17年。在关中书院主持仁在堂,精于举业,从者甚众,著有《仁在堂制艺十种》《柽华馆全集》。

14.程仪凤(生卒年不详),道光十八年(1838)为关中书院山长,约4年时间。

陕西省蒲城县原任乡程家村人,字桐舫,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曾任签兵部主事、兵部武选司郎中、中宪大夫等。道光十七年(1837),回乡丁父忧。第二年,路德移讲渭南象峰书院时,向陕西巡抚富呢扬阿举荐,被聘为关中书院山长。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任巡抚壁昌到任后辞去,回归乡里,继续讲学。

15. 蒋湘南(1796—1854),咸丰三年(1853),主讲关中书院。

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字子潇。自幼丧父,母亲、叔父为其延师授教,精研濂洛关闽之学,知识渊博。后举为拔贡,曾在南京两江总督府、陕甘学政府等作短期幕僚,修纂完成《陕西通志》。

16. 黄彭年(1723—1890),清同治四年(1862),应陕西巡抚刘蓉之聘,任关中书院山长,约2年有余。

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散馆编修。先后掌教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光绪八年(1882)任湖北按察使。光绪十一年(1885),调陕西按察使,后官至江苏、湖北布政使。著有《陶楼诗文选》等。

17.王家璧(1814—1883),清同治九年(1870),应陕西巡抚刘蓉之聘,任关中书院山长,约3年时间。

湖北武昌县(今鄂州)城关人,字孝凤。生于鄂东王氏望族。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兵部主事,武库司行走。曾在家乡办团练、设厘局,佐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又随左宗棠入陕甘镇压捻军。经左宗棠推荐,被聘为关中书院山长。后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等职,著有《狄云行馆诗文集》等。

18.胡文炳(生卒年不详),清同治末年,任关中书院山长。

甘肃省金塔县户口坝人,字虎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同年中举,曾主讲甘肃金塔、酒泉、玉门等县书院。同治二年(1860年)起,先后任湖南湘乡县、汇同县任知县。后因忤逆上级被罢官,任陕西关中书院山长,有《折狱龟鉴》《史学联珠》《读史碎金》《二百四十孝图》《春秋类赋》《楚南鸿爪》等,在上海交付刻印后藏于关中书院。

19. 柏景伟(1831—1891),清光绪十三年(1887),应陕西学政林启、陕西布政使李用清之聘,主讲关中书院,约3年有余。

陕西长安人,字子俊,号忍庵,晚年号沣西老农。咸丰五年(1855)中举,在原籍办团练以防回乱,被朝廷奖授为候补知县。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督师入关,延入幕府。左保他为知县补用,并赏加同知衔。先后主讲泾阳泾干、味经书院,主讲西安关中书院时兼主持志学斋,制定《关中书院学规》,著有《沣西草堂文集》。

20. 白遇道(1837—1926),清光绪十六年(1890),应陕西巡抚鹿传霖之聘,主讲关中书院,约3年有余。

陕西高陵县人,字心悟,后改字五斋,晚年号完古山人。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六年(1880),应邀编修《高陵县续志》,主讲陕西大荔丰登、同州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曾任代理甘肃按察使、䡗秦阶道盐运使,著有《养正山房文稿》等。

21. 薛宝辰(1850—1926),1901年主讲关中书院。

陕西咸宁(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字寿萱。就读于关中书院,深得柏景伟器重,为志学斋斋长。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十九年(1893)出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随光绪帝、西太后逃到西安,其间主讲关中书院。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长公署顾问,著有《宝斋文诗钞》等。

22. 牛兆濂(1867—1937),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敦请为陕西师范学堂总教习。

陕西蓝田华胥镇人,字梦周,号蓝川。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对父母至孝,陕西巡抚端方奏加内阁中书衔,但拒之不受。在其母“学为好人”训导下,拜三原贺瑞麟为师,为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1903年,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师范学堂,任总教习不足三月。后在三原正谊书院、蓝田芸阁学舍讲学,著有《蓝川文钞》等。

(张天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