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关中书院历史沿革


一、明末创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上半年,因忠言直谏触怒明神宗(即万历皇帝)辞职回乡的冯从吾(1557—1627),与致仕回乡的湖广布政使周淑远(名传诵,西安人)一起,在宝庆寺(也称花塔寺,在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讲学。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农历十月初,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与冯从吾商议,决定“将城南小悉园(在宝庆寺东)别业改立关中书院,听冯、周二先生主盟,以为关中人士讲学之所”。

1609年农历十二月底,关中书院基本建成。最初书院大门向南,后因嘈杂而改向西小巷中。书院核心为讲堂,冠名“允执堂”,来自《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句,堂内悬汪可受所书“喻义”两字。长安县令杨鹤制作了“关中书院”“允执堂”两幅匾额并悬挂起来。书院取名“关中”,是因西安位于关中大地,与明末的东林、江右、徽州书院一样,均以地域命名。冯从吾采取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以“明学术,醒人心”为讲学目的,以“学为好人”为教育宗旨,写下《士戒》20条,作为学生行为准则。

明万历四十年(1612),新任布政使汪道亨又于允执堂后建“斯道中天阁”三间,并亲题扁额,以祭祀孔子,收藏儒家经典。

明天启六年(1626),由于明末阉党打压东林党人,魏忠贤手下乔应甲到陕,捣毁关中书院。冯从吾饮恨咯血,翌年亡,享年71岁。

明崇祯二年(1629),修复关中书院,改作冯恭定(冯从吾)祠。

二、清代发展

明清之际,关中书院废弃,成为官府囤积弹药的库房。

清康熙三年 (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令西安知府叶承祧等重修关中书院,扩大院址。将书院大门由西改向南开,建立牌坊一座,大门两楹,二门、三门各三楹。东设东廨,以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以为学生宿舍。又在允执堂后建“精一堂”五楹,祭祀孔子、冯从吾及乡贤名臣。不久改为督学使署。

康熙五年(1666),叶承祧延请华阴名士王宏撰到书院讲学明道。

康熙十二年(1673),陕西总督鄂善再次修复关中书院,聘请关中大儒李二曲(陕西周至县二曲镇人)为山长。李二曲说:“关中书院,自少墟冯先生而后,学会久已绝响。今上台加意兴复,此当今第一美举,世道人心之幸也!”他拟定了《关中书院会约》和《关中书院学程》。康熙帝西巡陕西时,先后赐李二曲“操志高洁”“关中大儒”匾额。

康熙六十一年(1722)末,督学使署移驻三原旧地,同时西安正学书院(原在西安城内正学街,为关学创始人张载讲学地)并入关中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命令各地兴建书院,关中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当时全国省会书院20所),成为陕西最高等级书院,予以重点扶持,赐帑银一千两。驻院学习者,有贡生、廪生、增生、附生,但不收县级书院的童生。

乾隆八年(1743)起,海内大儒孙景烈(陕西武功县武功镇人)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他撰写了《关中书院学约》,提出了温习经书、讲明史鉴、涉猎诗文、开展讨论、定期考试等规定,学生成名者甚众,状元王杰即其弟子。

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帝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

乾隆三十六年(1771),陕西巡抚毕沅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重修关中书院,延请江南名士戴祖启为山长,使书院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

道光十五年(1835),路德(陕西周至县终南镇毓兴村人)为关中书院山长,他设立仁在堂,以举业(科举考试)为教,强调“三不朽”,声名远播。曾国藩曾说“陕西近三十年科第中人,无不出闰生(路德的字)先生之门”。

同治十二年(1873),陕西布政使谭钟麟整顿书院,增订《书院课程》,继任官员也能够购置图书,增加膏火(办学经费),支持书院发展。

光绪三年(1877),柏景伟(长安马王镇冯村人)主讲关中书院,拟定了《关中书院学规》。

光绪七年(1881),陕西巡抚冯誉骥在院内设立志学斋,但无实际地点。后陕西按察使黄彭年与布政使曾稣商议,在院东进一步扩大院址,建立斋舍。安徽巡抚冯煦曾说,冯从吾、柏景伟等人“学行卓荦,朝野向风……关学传灯,于兹不坠。”

清朝末年,清廷被迫实行改革,废科举,兴学堂。陕西巡抚升允奏请将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师范学堂,“以端教法,而育师资”。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初二,光绪皇批准,分优级选科和初级完全科两级,为陕西最早的近代高等师范学校。规定设院长一人,监院一人,斋长二人(代表生徒)。每年招生60人,实行开放教学,增设了物理、化学、博物、教育学、心理学、外文等新式科目,还聘请外国教师,学生也到国外留学。陕西巡抚允升聘请举人牛兆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为总教习。

三、近现代变革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通令各地学堂改为学校。陕西师范学堂更名为陕西第一师范学校,成为中等专科学校,学制5年。有房舍37余间,总面积130.39亩。

1934年10月,陕西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在校生600人左右。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飞机轰炸西安。1938年11月,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迁往陕南西乡县。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迁回关中书院原址。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1963年,西安师范学校停办,西安市第五中学迁入关中书院旧址办学。

1985年,恢复重建四年后,西安师范学校从翠华路西安师范专科学校院内迁回关中书院旧址,西安市五中迁往朱雀大街北段。

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及关中书院旧址一同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西安文理学院校区之一。

2023年7月,西安文理学院正式设立关中书院二级机构,实行行政管理,关中书院肩负“文物保护、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研学培训、开放交流”五位一体的职责。


(张天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