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研培 > 书院故事 > 正文

关中书院创建者汪可受的故事

作者:张天社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报
发布时间:2023-09-30
浏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校前身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著名的学府。关中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院长)冯从吾,许多人都熟知,我校校本部和关中书院,都树立着他的塑像。但关中书院的创建者是谁?人们却知之甚少。他就是当时的陕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长)汪可受。汪可受是一个很好的官员,也是一个很好的学者,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汪可受是湖北省黄梅县下新镇汪家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十分聪明,他竟然能记得自己的三生三世。喜欢搜集诡怪异闻的蒲松龄,就在《聊斋志异》中记述了他的传奇。

据说汪可受的第一世,是个秀才。他在一座庙里读书时,看见一头母马生产骡驹,很是喜欢,就将骡驹据为己有。他死后,阎王惩罚他,让他转生为骡驹去还账。他十分羞愧,几次都想死,但寺庙的僧人对他很好,没有给他死的机会。骡子死后,阎王认为他表现很好,让他托生到一个农人家去。但他还带着骡驹爱叫的毛病,刚一出生就说话,结果父母大惊,以为是个妖怪,就弄死了他。阎王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问他,才得知实情,又让他投生到一个秀才家里。这个秀才姓汪,年近五旬,才得一子,十分喜欢。汪可受想起被弄死的往事,便不敢说话,直到三四岁,人们都以为他是哑巴,汪秀才也很失望。

有一天,汪秀才正在伏案写作,忽有友人来访,便出去会客。汪可受进房见到父亲文章,手中发痒,就提笔续完了。汪秀才回来看见后,问家人何人来过,家人说未有人来,汪秀才心中疑虑。第二天,他又故意写个题目,就假装有事出去了,实际上暗中观察。他看见儿子进屋后提笔写字,就来问个究竟。汪可受十分害怕,出声请求免死。汪秀才知道原委后,十分高兴,从此教他读书,善加培养,终于使汪可受成为栋梁之才。

我们查阅正史,发现汪可受在20岁时就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他比冯从吾小两岁,是同龄人,但汪可受中举和中进士都要比冯从吾早十年,可见他的确卓尔不凡。

万历二十年(1592),汪可受在江西省吉安任知府(相当今天地级市的市长)时,清廉爱民,重视教育,重修了白鹭洲书院。白鹭洲书院创建于南宋,位于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上,与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等,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元代时,由于江水暴涨被多次冲毁,明中期曾迁往城郊。汪可受将它重新迁回白鹭洲上,开鹭池,扩斋舍,增修亭台阁楼,至今遗迹犹存。这一年,身为御史的冯从吾因犯颜直谏,辞职回乡,林居在西安西南的冯家村中。

万历三十七年(1609),汪可受因政绩卓著,升任陕西布政使。这时,冯从吾与致仕回乡的湖广布政使周淑远一起,在西安南门里的宝庆寺(也称花塔寺,今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讲学。汪可受一向热心教育事业,也来“联镳会讲”,听众日益增多,但寺院狭小,无法容纳。这一年农历十月初,汪可受与陕西按察使李天麟等商议,决定“将城南小悉园别业改立关中书院,听冯、周二先生主盟,以为关中人士讲学之所”。

小悉园在宝庆寺东边,是明代西安遗爱祠的一部分,遗爱祠是祭祀历代乡贤的地方。当时,收税的宦官购买此地建造了游戏之地,后成为司道府县各级官府议政和宴会的公所,本来就有一些建筑和设施。此地涉及长安和咸宁两县,汪可受以布政使司名义向两县行文,要求将小悉园前后地基、房屋丈清查明,交付冯从吾,听其管理;他还动员各级官府还将公余经费捐给书院,一部分用于房屋修葺,大部分以平价购置公田,收取田租维持书院运行。关中书院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汪可受将其取名“关中书院”,是因西安位于关中大地,与明末的东林、江右、徽州书院一样,均以地域命名。

在各级官员的大力支持下,关中书院于1609年农历十二月底基本建成。最初,书院大门向南,后因嘈杂而改向西。书院核心为讲堂,冠名“允执堂”,共六楹五间,左右外延各四楹,内悬汪可受所书“喻义”两字。允执堂青瓦红柱,肃穆庄严,其名来自《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句,意为保持精诚纯净、专心致志的态度,坚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立场。

允执堂前有方塘半亩,中建一亭,挂匾“天光云影”。塘上有桥,贯通南北。方塘东西有学生宿舍各六楹。西南有及泉亭,掘井引水注塘。允执堂后建假山一座,宛然一小华山。书院占地面积19亩有余,栽植槐、松、柏、梅各种名木,“焕然成一大观”。陕西布政使佐官刘孟直书写了“八景诗”以壮其观,西安府推官、书法家王大智以隶书题写了“关中书院”院名,一直保存了下来。

关中书院创建后,书院南面的街道就叫作书院门街。书院以东一字排开的还有长安县学、西安府学、文庙、咸宁县学等,所在的街道就叫做三学街。到清代书院大门朝南开后,门前又形成槐市,成为读书人汇集之地和文化典籍交易之所,增添了文化景观。书院门街和三学街,成为明末至今西安城内著名的文化教育盛地,也成为支撑西安文化高地的重要载体,这些都与汪可受的贡献密不可分。汪可受创建关中书院的第二年,朝廷“大计外吏”,即考核京外高级官员,汪可受等20余人以“清廉异等”为吏部奏举擢用,汪可受升任顺天府尹(相当今北京市市长),后升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任总督蓟辽等处军务,这时明朝与后金的斗争已日趋激烈。

汪可受因病归乡后,在黄梅县紫云山修建挪步园以养天年,后病逝于此,享年61岁。他在任40年,为官清正,以守操自律闻名朝野,死后赠兵部尚书,旌表为“天下清廉第一”。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崇尚清官循吏的传统,演绎出许多离奇的故事,赋予他们超凡的神力,希望他们成神成仙能够继续流惠人间。汪可受就是这样。他任职南北各地,都留下嘉声美誉,还流下许多传说。

汪可受初任金华县令,金华就流传着汪可受依猴惩凶的传说。一次,汪可受外出,一只猴子拦住去路,疑似告状。汪可受派人跟着猴子,在一口窑洞中发现了一个乞丐的尸体。他分析猴子声音举动,顺藤摸瓜,抓捕了凶手。原来死去的乞丐是猴子的主人,因主人对它很好,教它戏法,相依为命,但却遭人残害。猴子感恩主人,遂向汪可受鸣冤,汪可受也凭借才智使真相大白。

汪可受做过吉安知府,吉安就有“汪仙坛”的传说。说是汪可受死后成为吉安坛主,又是当地武功山的守护神,继续造福一方。所以武功山的寺庙里,除供奉众佛罗汉外,还有一尊叫作“王爷”的大佛,这就是汪可受。

在汪可受的故乡黄梅县,还流传着汪可受能“定风”的故事。汪可受小时候,其父亲要乘船外出做事,他嚷着要去,但其父不许,汪可受就偷偷上了船。其父亲乘船时,遇到大风,船身摇摆不停,十分危险。他父亲很担心,这时汪可受从船舱里走了出来,用手一指,风立即停了,船也不摇晃了。大家就说他有定风的本领,于是就叫他汪定风。其实这个传说是演绎的结果,因为汪可受字“静峰”,人们以谐音传成了“定风”,又会意虚构了他“定风”的故事。这是人们对良吏的一种美好希望和期待。

汪可受主政陕西不过一年多时间,他却独具慧眼,根植关中文化沃土和时代需要,创办了关中书院,不仅为关学的赓续、传承提供了重要道场,而且为陕西造就了人才培养的重镇。关学和关中书院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气度,赋予我校一种传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成为我校的源头活水和取用不尽的智慧宝库,激励我们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继续谱写新时代更加灿烂的华章。

(作者张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