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研培 > 书院故事 > 正文

关中书院的历史记忆与文脉传承(其一)

作者:张天社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报
发布时间:2022-12-05
浏览:

有一本流行的书,叫《万历十五年》。万历,就是那位30年不上朝、集酒色财气于一身的奇葩皇帝——明神宗的年号。而我们的故事,要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讲起。

御史还乡

这一年,正月十五还没有过,北京城内,朝臣们迎来送往,庆贺新年;皇宫也张灯结彩,准备为太后贺寿,宫内外一派欢腾景象。

这时,有一位大臣,却上书弹劾皇帝,指责他酗酒无度、穷奢极欲、醉生梦死、荒废朝政,认为人妖迭出,天变在即,规劝皇帝悬崖勒马、改弦更张。这个人,就是冯从吾,字少墟,西安人,时任御史,属言官系列。明神宗看后大怒,传旨廷杖。后经阁臣力劝,才让他回乡了事。但冯从吾正直之声,已传遍天下。三年后,朝廷又起用他巡视长芦(今河北沧州一带)盐政。盐政向为肥差,冯从吾不仅清廉自持,革除积弊,也不许他人从中渔利,结果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朝廷裁减言官,冯从吾也被罢免。这次回到故乡,他林居26年,却促成陕西文教界一件大事,即我校前身——关中书院的创办。冯从吾老年时,虽再次被起用为工部尚书,但他心系关中书院,并未赴任。时人评论他“进则直谏以匡时,退则修身以正人”。

春风舞雩

关中书院的创办,与其他书院自下而上,经过呈请、审批不同,而是由陕西官府自上而下发文创建的,得到了各级官员的大力支持。

冯从吾回到西安后,与致仕回乡的湖广左布政使周淑远(名传诵,西安人)一起,在宝庆寺(也称花塔寺,在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讲学。陕西右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一向热心讲学事业,也来“联镳会讲”,听众日益增多,但寺院狭小,无法容纳。万历三十七年(1609)农历十月初,汪、李等与冯从吾商议,决定“将城南小悉园别业改立关中书院,听冯、周二先生主盟,以为关中人士讲学之所”。

小悉园在宝庆寺东边,原是收税宦官购买民地建造的游戏之处,后成为司道府县各级官府议政和宴会的公所,本来就有一些建筑和设施。此地涉及长安和咸宁两县,布政使司向两县发文,要求将小悉园前后地基、房屋丈清查明,交付冯从吾,听其管理;各级官府还将公余经费捐给书院,一部分用于房屋修葺,大部分以平价购置公田,收取田租维持书院运行;官府和个人还捐书给书院,长安县令杨鹤制作了“关中书院”“允执堂”两幅匾额并悬挂起来。书院取名“关中”,是因西安位于关中大地,与明末的东林、江右、徽州书院一样,均以地域命名。

在各级官员的大力支持下,关中书院于1609年农历十二月底基本建成。最初,“关中书院”大门向南,后因嘈杂而改向西,大门外新建“继往开来”坊牌一座。二道门为“道义之门”,有房三间。

书院核心为讲堂,共六楹五间,左右外延各四楹,冠名“允执堂”,内悬汪可受所书“喻义”两字。允执堂青瓦红柱,肃穆庄严。其名来自《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句,意为保持精诚纯净、专心致志的态度,坚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立场。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记》中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

允执堂前有方塘半亩,中建一亭,挂匾“天光云影”。塘上有桥,贯通南北。方塘东西有学生宿舍各六楹。西南有及泉亭,掘井引水注塘。允执堂后建假山一座,宛然一小华山。书院占地面积19亩有余,“焕然成一大观”。三年后,新任左布政使汪道亨又于允执堂后建“斯道中天阁”三间,并亲题扁额,以祭祀孔子,收藏儒家经典。至此,关中书院建筑格局基本稳定。院内栽植槐、松、柏、梅各种名木,幽寂清雅,风景秀丽,“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冯从吾对书院建设十分满意,对书院讲学也充满信心。

(作者张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