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西安发布以“一座院子 一盏灯”为题深度报道我校关中书院。本报现将报道原文内容转载,以飨读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鸿儒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年来,“横渠四句”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引用此话,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横渠四句”如今就刻在关中书院的门庭上。过去 400 多年里,作为陕西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思想的传承地和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弦歌不绝,从未中断过办学历史,至今依旧承载着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并活态赓续着中华文脉。
这座院子,如同一盏恒久闪烁的明灯,历经风雨依然璀璨夺目,默默照亮着一代代莘莘学子,照亮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每一个角落,给万千生民以充沛的精神养分,并在当下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关中书院,就“藏”在西安的书院门里。沿着青石铺砌的街道前行,会遇到街道北侧的理学大师冯从吾的塑像,若不是这尊雕像,许多路过者也许会错过“他”身后的“关中书院”。
冯从吾是关学一脉的关键传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身为御史的他罢官归乡,林居10余年,于1609年创办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建成后,很快名动四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的学子皆负笈前来就学。这里成了关学集大成之地,儒生们都以能到关中书院讲学、求学为荣。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
在关中书院绵延数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很多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知识精英和栋梁之材。“关中书院”右边门柱上悬挂着“西安文理学院”的校牌。正是这块校牌告诉不经意间望向它的人:这是一座真正“活着”的书院。“关中书院和岳麓书院一样,仍然在发挥着教学的功用。”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院长张天社说,“2009年,在此办学的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大学校区。”
踏进书院,街道上熙攘的叫卖声和嬉闹声旋即静了下来,车水马龙的西安瞬间变成了古朴雅致的长安。两侧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槐、皂荚,拥出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伸向孔子立像及其身后的“允执堂”。
偶有穿着汉服的学生经过,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从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传出,穿过回廊上的醒钟亭、暮鼓亭,回荡着“一日观尽长安花”的历史风流。
“复习得咋样啦?”“应该没啥问题!”脚步声伴随着一问一答,瞬间将人的思绪从400年前拉回到2024年的1月。
两个脚步匆匆的女孩是西安文理学院2023级书法专业学生。叫祁瑜丹的姑娘告诉记者,她们今天期末考试,科目是书法理论。“这里不是很大,也没有其他大学校园的科技感,但在这里学习,仿佛能与先贤学者对话。抬头是历史、低头是墨香,这样独特的学习体验令人沉醉。”祁瑜丹说。
千年书院与现代大学相遇,学脉历经千年在此绵延赓续。
在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对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文化传承,文明重塑,关键在于走自己的路。关中书院何以传承至今弦歌不辍,历经千年文脉遐昌?关学文化精神是内核。悠悠岁月中,关学的灯火明亮不灭。
作为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关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涵养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对陶铸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学学人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重视道德教化、主张身体力行,前者造就了关学文化崇高宏大的精神气象和使命意识,后者使关学文化涌动着实践创新的能量和生命力。
流动的是时光,一脉相承的是对思想的敬意,对文化的礼赞。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书院的学规、学约和学诫深深影响了历代学子,他们无不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无不是张载在《西铭》中所云“民胞物与”的正道实践者。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驶过千年,但关学所承载的精神和智慧依然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张天社说。如今的关中书院也成为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西安全面推进文化兴市战略中,如何让关中书院这盏灯更加明亮?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今关中书院正加强与教育、文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深入挖掘整理关中书院及其学人历史,提炼关学精髓,注重立德树人,让关中书院成为活态传承中华文脉的“大学校”。
——计划建设关中书院博物馆,打造关中书院文化系列IP,收集整理书院文化典籍和图文资料,建立关学藏书楼,集中展示关学谱系,形成陕西关学和书院文化遗产集散地,塑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城墙景区和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相呼应,建设关中书院关学文化主题新景区,形成“馆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光影演绎书院景观,增加沉浸式体验互动,让观众遇见“活”书院,感受“新”书院……
关中书院打造“中国符号”研学基地和非遗保护中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活字印刷、书法、射礼、茶道、中医等14项体验项目。
教育、文化和旅游在书院中融合共生、相得益彰。仅2023年,关中书院就举行了200余场研学活动。国内外游客在这里参观书院传统迎宾礼,体验香道、皮影戏,学习药草辨识、穴位诊脉……
除了日常教学和接待研学,关中书院于2023年4月份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如今,书院门的文创店中很多文创产品,都是书院学子的手笔,他们设计的“允执堂”“精一堂”等印章,成为游客的首选。“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张天社用一首张载的诗描绘这座古老书院焕发的勃勃生机。
如同书院里那弥足珍贵的、形态各异的十几棵古树,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到春天发芽抽枝,夏日绿荫繁茂,为一代代的学子遮阴挡雨,默默守望着这座院子这盏灯。
灯火璀璨,明灯如昼。新时代的关中书院已是关学崇道德、重使命、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文化传承之灯;是在立德树人实践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育时代青年的文化滋养之灯;是丰富西安文化供给,用培根铸魂的文明力量打造市民精神栖息地的文化浸润之灯;是建设西安风格城市文化,开辟文化兴市新路径的文化绵延之灯;是散发着与时偕行的文明光芒,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文化交流之灯。
这盏灯跨越时间和空间,光芒在岁月长河中永不熄灭,也诠释着西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与笃行。
记者 马昭